close

噗浪.jpg

 

2004年始的facebook開始,台灣的社群網路從過去的校園網站(BBS、pchome個人新聞台等)逐漸轉移成為生活的重心。過去,有使用部落格發文、創作的最多稱為「重度網路使用者」;一直到現在,擁有自己的個人頁面成為一種日常,網路使用者也不再是區分個人生活動態的條件,上網成為每人的日常必要,「臉書帳號」是一定,互相設定LINE也毫無疑慮,差異在於是有否在這個主流之中。

我們已經到了從幼至老都有自己的「個人頁面」的時代,習慣於這樣的網路對話的同時,我們少掉了階層隔閡、省掉了見面吃飯。一切更為方便,聯絡更為省事,不過「信任」關係卻產生了奇怪的扭曲。

大學時代使用過屬於自己的個人帳號,初步進入社群網路的世界。當時的BBS絕對是諸位學生時代的開端,屬於校園或校際之間的網際聯絡之鑰。當然,PTT超過20年的網齡大有人在,也有與我一樣的,在畢業之後刪除帳號多年之後,重新又再度加入。畢業之後又開始流行pchome個人新聞台。所有從校園走出社會的藝文好友,再度在新聞台聚首,創立許多藝文版群組。

就在網路聯絡的便利需求中,我開始認真使用的社群網路是plurk(噗浪),這是第一個由亞洲人為主開發出來的社群網路,在台灣也曾經成為眾所矚目的社群網路媒體。

2008年,在facebook創立後4年,噗浪開始在台灣慢慢發芽,許多慣於使用社群網路的人開始進入以時間軸作為生活日常的紀錄的時代。當時台灣噗浪的的特色之一,多數噗友幾乎政治色彩相近,且使用者與群組之間的「噗聚」更是在噗浪不到一年的時間,此起彼落的在台灣熱絡串連。

噗浪在台灣曾經造成一股非常大的旋風。2009年8月8日,台灣發生悲慘的莫拉克風災,當時強大的噗浪發揮連政府都沒有的串連力量,回報所有災害、失聯、新聞與救援消息。所長我當年也因為噗浪消息傳遞,前往屏東協助救災的時候,也在林園與噗友們有了小噗聚。

噗浪在台灣旋即一時,就連不明究理的藍色政治人物也在T台亂講節目解析噗浪的「karma」一詞,本意為印度與的「業障」,竟被一群小丑作為「刺馬」或「一個名字有因果關係的人」,當時鬧出不少笑話,也可見當初噗浪使用者造成藍色人物的危機意識,對於自己不懂的強大力量有多莫名的驚恐。

 

臉書.jpg
facebook,創立於2004年。

本人由一位加拿大友人介紹後,就在2004年開始使用。一開始介面仍是英文(亞洲僅有日文版),到了2008年開始,台灣因為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國內網友以多個社群網站作為資訊聯絡網,從此facebook開始盛行。

 

facebook轉進台灣,一度成為全世界最重度使用國家

雖然創立於2004年,facebook在台灣卻是因為plurk捲起的社群網路風潮才被帶起來。就在2008年莫拉克風災以plurk為主、facebook為輔的資料傳遞中心,facebook被台灣網路使用者開始重視,同年開始推出繁體中文版之後,台灣使用者開始從年輕人流行起來,直至智慧型手機普遍之後,幾乎「臉書帳號」成為台灣人彼此之間的自我介紹。

這個風潮直至現在仍在。不過就在2014年,國民黨政府因為「318(太楊花)學運」執政受到重挫,其中原因就在facebook在台灣發揮、複製了「茉莉花革命」的效果。台灣人以facebook作為主要串連網絡工具,產生凝聚運動的能量,造成一個網路力量實質化、成功執行的一次革命。也因如此,反動的力量也看出這股勢力,開始不斷以相同手法炮製另一個相反力量。最明顯便是2018年的台灣縣市首長選舉,粉絲(義勇軍)大舉進入,除了facebook之外,PTT已然成為特定力量的凝結場域。

因為紅色力量的大舉進入,facebook的特定立場嚴重傷害台灣的意見自由。2018年初開始,以「支那」一詞作為hashtage或內容者,一率受到無理由的封鎖、檢舉,台灣臉書串流中引起了一股「紅色F」的抗議潮,我也於同年結束了我14年的臉友生活。


 

Twitter.jpeg

twitter,創立於2006年。

在申請plurk之後,同時本人也申請推特。相同的,當初推特也僅有幾個主流語言可使用,直到facebook在台灣瘋狂流行之後,推特也逐漸成為台灣社群網路使用者喜愛,也增加了繁語中文版。

待續.....

 

arrow
arrow

    策所所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